先看一张诸葛亮出祁山的一般性行军路线图,然后我们把地图分解放大,一步步重走北伐路。本文依据正史而写,与演义无关。

(地图一)
一:汉中---武兴(略阳)

(地图二)
汉中是一个盆地,被秦岭和大巴山包围着,盆地最西边的一个县叫沔阳(现勉县),沔阳最西头有一个关隘,就是阳平关。出了阳平关,正式进入山区,向西南方向走金牛道入川,向西北方面就是祁山道。
初入祁山道,山势相对平缓,山间有路,直通西北方向的沮县(现勉县茶店镇黑河东侧),约50里。沮县这个地方,因沮水而得名,除此之外,还有东渡河、西河、白河、东沟河等数条小河流,但不通漕运,只能沿着河谷步行,继续向西北约80里,,达到现在的汉中市略阳县,诸葛亮给此处起名叫武兴。

(沮水山谷略阳段)
略阳在三国时属沮县,为群山环抱中的一条难得的平地,这片区域有三条河流对北伐意义重大,一条为穿越县城的嘉陵江,另外两条是位于县城西北的青泥河与西汉水。
先说西汉水。西汉水发源于祁山北边的齐寿山,原本流经略阳,继续向南,在汉中西南的阳安关与汉水汇合,故名西汉水。如果一直如此,诸葛亮北伐可以从汉中乘船,直接逆流而上杀到祁山脚下。不料公元前186年(西汉吕后二年)的一场地震,改变了西汉水的河道,从此西汉水直接在略阳的西北方与嘉陵江交汇,不再继续南下流向汉水,因此也就由汉水的支流变成了嘉陵江的支流(见地图二)。所以在诸葛亮时期,就必须先从汉中步行至略阳,然后县城乘船,先沿嘉陵江,再走西汉水,抵达祁山。同时,这条水运因航线较长,山高水窄,又有枯水期,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用小船来运输粮草,成为了诸葛亮北伐时期的重要粮道。
接下来说青泥河与嘉陵江。这两条河流在略阳的正北方交汇后,其中嘉陵江向南流向略阳,而青泥河向西北通往下辨(今成县)(见地图三),原本河道狭窄,淤泥堵塞,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和熹平年间(172-178年),时任武都太守虞诩两次大规模修缮道路,把这两条河的漕运开通了,于是这片地区出现了“盐米丰饯,十倍于前”的繁荣景象。而诸葛亮北伐的主力部队抵达略阳后,就是利用这条漕运通往下辨,进而再沿祁山大道入陇右,这个后面再说。
由此可见,略阳可以说是北伐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与兵马中转站,鉴于此,诸葛亮在二伐收复武都后,便着手在略阳修建了一座卫戍,起名叫“武兴督”,周长五百步,平时只开西北一门,正对码头,码头旁边有垒仓,囤积物资。“武兴”二字也表达了诸葛亮依托略阳克服中原的愿望。

(今日略阳县)
运粮走西汉水那条路线相对简单,所以接下来我们重点看作战部队走祁山道的路线。
二:武兴(略阳)-下辨(成县)

(地图三)
前面讲到,沿着虞诩开通的河道,北伐大军从武兴(略阳)开始,乘船沿嘉陵江北上,大约行使100里左右,到达现在的略阳县白水江镇西侧,这里就是青泥河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大军转向青泥河,向西北方向再行使约100里,抵达下辨(现甘肃省陇南市成县)。
下辨这个地方,原本是“下辨道”,主要为氐族人的聚集地,后来汉人越来越多,改为“下辨县”,并成为武都郡的治所所在,姜维时代,又被改名叫武街。此处南北为山地,中部为丘陵,北伐大军一路走来,到这里眼前有种豁然开阔的感觉。下辨作为祁山道的枢纽,向东南由水路可返回略阳、汉中;向东经散关故道的南入口通向陈仓;像西北经祁山大道通往天水。

(今日成县)
当年汉中之战,为了拦截曹操从关中、陇右两个地方的援军,刘备派张飞、马超、吴兰组成豪华阵容屯兵于下辨的固山,结果被曹休、曹洪击败,吴兰战死。事后,曹洪大摆庆功宴,找裸女跳舞,还被杨阜大骂了一番。
北伐大军出了下辨,即摆脱了秦岭的崇山峻岭,开始向陇右地区前进,山势逐渐平缓,道路也更加宽敞。
三、下辨(成县)-祁山堡(礼县)

(地图四)
从下辨出发,继续沿祁山大道,向西北进行约140里,抵达建威,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此处东西两侧大山,中间地势平缓,土地肥沃。漾水从中流淌,并与北面祁山的西汉水交汇。诸葛亮驻汉中后,曾远赴此处考察,后给刘禅的奏折中,专门提到“祁山去沮五百里,有万户民,嘱其丘墟,信为殷矣”,就是说看看当地的坟头,就知道当时这里的百姓多富裕了。不过伴随着诸葛亮和姜维数次北伐,这片地区的经济逐渐荒废。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收复武都、阴平二郡后,建威成为了蜀汉最靠近陇右地区的边境;曹真伐蜀后,魏延迂回到阳溪谷大败郭淮,此时诸葛亮出兵接应,最远即到此处。后来三国归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氐人造反,在此处建立仇池国,前后长达358年。

(今日西和县)
出了建威,离正北方向的祁山堡只有60里,北伐大军即可选择乘船,沿漾水前进,也可步行,两天即到。而此时的山貌,已经由汉中时的满眼翠绿变成了眼前的沟壑纵横,苍黄褶皱,是的,进入黄土高原了。当然,三国的时候不至于如此。。。
四、祁山-陇右

(地图五)
就这样,北伐大军从汉中抵达了祁山,把前面的行军路线相加,一共50 80 100 100 140 60=530里,正好和诸葛亮信中说的“祁山去沮500里“相吻合,行军大概需要20天左右。
祁山,是岷山的一条支脉,位于甘肃省礼县东侧,西汉水北岸,东至卤城(今盐官镇),西至四角坪(今礼县城东四里的赤土山),东北始于西县(今礼县红河乡费家庄,也是诸葛亮一伐是占另并掠走的地区),西南至四角山北段(今礼县永坪、固城、崖城三乡交界地),绵延60里。
从曹丕时代起,为了防止蜀汉进入陇右,便在祁山东南,西汉水北侧,通过石基土填,人为地造了一座孤峰,并在上面筑城,名曰“祁山堡”。

(今日祁山堡)
诸葛亮先后两次出祁山,其实都没有攻下祁山堡,只是将其包围了。
而祁山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由于前面所提到的,北伐大军从水、路并进,在祁山交汇,更重要的是,在祁山周边,有三条路可以继续北上,抵达陇右。
第一条:阳溪谷道。从祁山堡沿西汉水折向西南,大约50里,抵达礼县,礼县是秦朝的发源地,由“李店”改名而来。在礼县,朝着西北方向有一条很长的河流,从南到北的名字分别叫燕子河、山沟河、杨家河、南河、大南河,约160里,一直通向天水洛门(今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到了洛门后,沿着渭水往西,很快就进入了南安郡境内,而南安再往西就是陇西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是沿着这条路线接收的南安,并攻打陇西。同时,这里面的南河,大南河,在三国时代就叫做阳溪,魏延、吴懿曾于此大败郭淮、费耀。

(今日阳溪)
第二条:木门道。从祁山出发,继续向北20里,抵达卤城,当地有卤盐井,历朝历代均设立盐官,因此现在又叫盐官镇。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卤城立南北两座营寨,依靠狭长的地理与司马懿对峙,曹魏的骑兵无法施展,而蜀军则可充分发挥山地战的优势,“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着三千”。此战证明了诸葛亮所带的这支北伐军队,历经数年洗礼后,终于在战斗力上超越了曹魏中央军,成为了三国时代战斗力最强的队伍。
从卤城向北十里后,有一条岔路口:西北方向为一条河谷,此河叫稠泥河,通往第二条路----木门道东;北方向通往第三条路,铁堂峡道。
先说木门道。沿稠泥河一直逆流北上,约22里,达到牡丹镇木门村,木门村附近有一处木门谷,最窄处只有五十米宽,这里就是曹魏名将张郃战死的地方。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撤兵后,从天水经过木门,伏兵用诸葛连弩将追击的张郃射杀。过木门再往北30里,走出稠泥河谷道,与籍河交汇,通往天水市籍口镇。而这条路,也是从祁山赴天水的主要干道,第一次北伐魏延围攻上邽也是走的这条路。

(今日木门道)
第三条:铁堂峡道。前面提到卤城北十里的岔路口,继续向东北25里,则抵达天水镇,当地也称之为“小天水”。过了天水镇,山势再次变得陡峭起来,需要转而向东,这里两侧山崖高耸,谷道蜿蜒,西汉水从谷中奔流而过,声势惊人,两岸崖壁黑色如铁,故名铁堂峡,现在叫猫眼峡。从铁堂峡继续往北抵达平南镇,翻越海拔两千多米的云雾山抵达皂郊镇,再向北即到上邽城外。

(今日铁堂峡)
这回,祁山为什么重要,就显而易见了,一句话:南接汉中,北临天水,西固陇西,水路相聚于此,实乃地扼陇蜀之咽喉,天下是要冲也。
回头来看,诸葛亮北伐出祁山,从汉中开始,先沿着山谷去沮县,然后沿河谷到武兴,从武兴兵分两路,一路沿西汉水运粮至祁山,另一路沿江陵江、青泥河至下辨,再沿祁山大道经建威至祁山。而到了祁山后,仅仅是开始,或者走阳溪道进攻南安,或者走木门道进攻天水,亦或者走铁堂峡道突袭上邽,可谓千里迢迢,山高路险。而这些,都要靠蜀汉将士们一步步的踩过来。在如此艰辛的情况下,蜀汉作为小国,仍能在诸葛亮带领下全国齐心,于曹魏的对抗中始终占据主动,百姓也对其并无怨言,可见诸葛亮能力之卓越,人格之伟大。

(央视三国演义第四部南征北战 截图)
本文章系头条号@故道之路原创,今日头条独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果想联系小编,可以469635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