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外宣办)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人追求气壮如虹的事业;有人用青春博取靓丽的功名;而他,只愿在岁月的幕后,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的宁静。他,就是天水镇嘴头村卫生室村医,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乡村医生—郝吉有。
不忘生命相托,矢志治病救人
自1978年于北道卫校毕业后,在爷爷和父亲的薰陶下,让这个出生在四代中医世家的他在医术上有了空前的提高,他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追求精益求精,用一个医者的仁爱之心,默默地为乡亲们,担负起守护健康的重任,任劳任怨,真情无悔。他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燃烧着青春年华,用春风般的关切,抚慰着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以实际的行动诠释着白衣天使、救死扶伤,这一神圣的职业。
他从医34年来,他能用草药、中药、西药、针灸、火罐来为乡亲们治病。乡亲们的那些常见病,甚至一些疑难杂症,他都能手到病除。乡亲们都很信任他,最让乡亲们感动的是,他随叫随到,34年风雨不改。为了乡亲们的健康,他不辞辛苦,任劳任怨。
1994年10月21日深夜,夜雨绵绵,熟睡的他被一阵焦急的敲门声惊醒。“郝大夫,郝大夫,快,我家孩子他爸肚子疼得厉害,请您快给看看……”他二话不说,翻身下床,挎上药箱就出门。赶往六公里外的虎家坪村病人家,经过致细的检查和了解,病人患的是急性阑尾炎。按常规,此类病人应当转诊。可是,此时更深夜黑,村庄离镇、市医院都远,而且病人疼得大汗淋漓,全身冰凉。而他立即给病人打针喂药、按摩推拿、针灸处理,经过几个钟头的治疗,病人的病情好转。家人也松了一口气,此时,他已经筋疲力尽了。
2010年9月的一天中午,天降大雨,路上泥泞不堪,他正在家吃饭,有一2岁儿童患急性肺炎,突发高烧昏迷后母亲急来电话,他放下饭碗拿上药箱急忙赶去,到患儿家后自己全身湿透也未顾及,马上检查后急施针刺人中、涌泉穴,并通过冷敷后片刻苏醒,后通过治疗后痊愈。病人家属连声道谢:“郝医生,辛苦了,真是谢谢您了。”34年来这一声声“谢了”,一直鼓励着他走过34年的乡村医生之路。
情系农村疾苦,心系百姓健康
他从这片土地长大,深知乡亲们的冷暖疾苦,扎根基层,花更少钱为乡亲们解除病痛。他觉得,乡亲挣钱也不容易,有钱应花在改善生活,发展自富上。
三十四年如一日,他接诊治疗26余万人次,出诊上万人次,他却从来不收一分钱诊费。算起来,光诊费就为乡亲们免去数十万元。乡亲们一般头痛脑热、腰酸腿疼等疾病,他凭着多年的经验,几付草药基本上都能够康复,即经济实惠又方便群众。对于村里的困难户、孤寡老人看病,他常常减免医药费,做亏本的“生意”,能给病人省钱尽可能省,既无违规行事,更不多收一分钱,受到了广大乡亲们的信赖,而他心里是无限的温暖。
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落实公共卫生服务
村卫生室不仅肩负着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而且承担着配合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及当地卫生院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每当接到预防接种工作任务,他利用广播、墙报和医疗所这个阵地通过向群众讲解、演讲、宣传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使预防接种工作家喻户晓,老幼皆知。面对繁重的预防接种工作,无论什么时候他不管手头工作多繁忙,总是千万百计协助卫生院,做到应种必种、应接必接,力争不漏种、不错种,按时、按质、按量去完成任务。
2003年的抗非典工作,他都奋不顾身,不顾个人安危,一丝不苟地按上级卫生部门的要求,百分之百地完成任务,深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对上级部门下达要求的传染病疑似病倒和高热病人、详细造登记,及时上报。
他近两年都以满腔热忱地圆满完成了卫生院交给的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等公共卫生工作任务。不仅在医疗室里设有健康知识宣传栏,他还经常给乡亲们发放宣传资料。看病不忘宣传防病,多说几句,病人长知识。在这两年配合卫生院开展对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普查和体检时,不少老人都不愿意上医院体检,觉得人老了没这个必要。而他却苦口婆心一个个动员,还在村卫生室设点,卫生院医生做检查,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他无怨无悔。
行医34年来,每当看到患者祈望的眼光和赞许的微笑,他觉得多年的付出非常值得。他深感肩负的责任的重大,他时刻要求自己更加积极工作,把农村的防病治病工作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