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城区天水乡庙坪村有座“灵源侯高皇庙”,庙内保存有七块石碑,宋清两代的古碑,就有三块,但均无所述其庙之尊神与之有关,其中,宋元丰四年(公元1080年)所立的《秦州太子山庙石碑》能引人考究,碑文载:
秦州天水 敕
元丰四年二月六日秦州帖送到中书门下牒
中书门下牒
太常礼院,奏准中书,批送下谏议大夫,充无章阁待制,充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罗拯奏敕。会本路州府,阎春以来,愆少雨泽,寻差官,遍诣秦州管界祠宇,多方祈祷,终无显应。夏麦无望,民情不安。臣访闻:本州天水县界,有太祖湫水,自来邻近州县每遇亢旱于本处迎取湫水,多有感应。随斋戒,差衙职往彼迎到湫水,于四月二日到州,设位致祭。早晚与僚属祈祷,只于当日晚降雨,至四日已,后相继大雨,至七日方止。约深二尺。以上节次据本路州府申,并是当月初四日已,后相继雨泽霑足,夏麦亦救及兮,数释种,并已立苗回去有望。民心安帖。臣寻下天水县,询问父老,多称其太祖山,在秦、凤、成三州界,首其山,此众山之最,高峰峦秀。出其山半大石岩下,有湫泉一所,水流洧洧不绝。及有风元透彻山顶时,有雾气,。每遇天旱,远近多来迎取其水,前后屡有感应。一方之人有所尊倾。臣在三体访,委实诣实,伏望特赐详酌,指挥,封一爵号,所腴一方人,永久尊奉侯。
敕诣状前批送院者,当院看详,太祖山湫泉庙,虽图径不载,又缘祈祷有应,合封爵号,伏乞朝廷详酌,指挥侯。
秦州太祖山湫泉庙
牒奉
敕力,古者诸侯祀其境内山川之神,非使之缴福以利乎已也。盖神功德及民,则思所以报之眷言灵祠,奠彼邦 ,此因旱焕,应祈。有司请焉。宜有昭答,疏爵赐号,显扬神休。宜特封灵源侯。牒至准。
元丰三年十二月 日牒
光禄大夫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王
元丰六年八月 立石
(注:以上碑文的民句由笔者所为,可能不太准,望读者谅解)
从碑文来看:宋元丰年间地方官吏因祈祷求雨有验,请奏朝廷敕封立庙之祀。但碑文中未反映出地方官吏“伏乞朝廷应合封爵号”的具体之哪位?朝廷“特封下牒至准”也未清楚,只有“太祖山湫水泉”,是“盖神功德及民,则思所以报之眷言灵祠”。请奏、准奏、敕封爵号者,何许人也?笔者从《甘肃通志》、《秦州直隶志》、《天水县志》等均无找到资料可考。但近年所立的《天水乡维修灵源侯庙记碑》文中看到:“雷公忠直之德,以旌其雄节之迹……”雷公何其人也?碑文后句有“以睢阳一隅,数千之众而措天下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睢阳一隅,是指唐代睢阳之战: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反叛,战争的烽火很快燃烧了唐王朝大片土地。公元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发动政变,杀死安禄山,自立“燕王”,另派部将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率军十三万进攻睢阳,睢阳太守许远闻讯忙告急于河南节度使张巡,张巡率部将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将领和士卒万人,与睢阳城中的许远所率六千八百人合势,共守睢阳城,一场以少胜多的守卫之战悲壮而激烈地坚持了数月,前后大小四百余次,杀叛军十二万,后终被叛军击败,睢阳沦陷,张、南、雷等三十六将领被害。由于张巡等孤守睢阳,叛军不能东进,江淮地区得以保全。因而给唐肃宗李亨调兵遣将,积极准备战略反攻收复失地而创造了有利时间和条件,“天下不亡,其功甚伟矣”。
既然是雷将军之祠堂,但为何又称“灵源侯高皇庙”?“高皇”与“太祖”又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无据可查。经查《辞海》、《辞源》等,释太祖曰:“事物的始祖,《文子·道原》‘夫无形着,物之太祖’;或后世多用为开国之君的庙号。”高皇同样释为“高皇为高祖,始祖和远亲,或开国帝王的庙号。”笔者请教一些民间老艺人(雕塑神像者)和知名人士,均认为:古者尊祀某山川或泉水之灵气,往往可祈请(追念)有功德的英雄人物来充当镇守之神,立祠致祭,获佑赐福,禳除灾疫是常有之事。天水乡庙坪的“高皇庙”因与“太祖山”有关,“高皇”与“太祖”有同义之词。宋元丰四年朝廷敕封的“灵源侯”爵号可能与当地的“太祖山”名有关,是爵号与地名的“合称”。可能雷将军在当地崇敬至极,民众对敬仰与敕封太祖山的“湫水泉”爵号的“重点人”的集中联接,也是人们对“人与神”重新组合的态度和行为的具体表现。但追溯寻源,又为何称“太祖山”,因无资料可考,可《祭法》一文曰:“夫圣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在中国古代,“一种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人们有强烈的观念与情感,热心于崇拜,恰恰要落实为借以培养忠孝两道,具有祭祀的宗法性,就像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最初是自然之神灵,后来升华为“人格神话”。宋代之礼,祀太社太稷为大祀,每岁仲春、仲秋及腊月祭祀,州县社祭则春秋两祭,太社太稷祭祀称“社稷”为“太祖”,是否与这祀社稷有关。据传,淮阳之战后,雍丘、睢阳等江淮地区一些移民因怕再战乱而向西迁移,怀念张巡等几位将军的功绩,定居落户后挂图致祀,随着岁月的推移便立祀、塑像而祀,由于历代皇帝的敕封,更加具体“神话”。孔子曾说过一句话:“民到于今而称之”。至今三阳的王家庄、石嘴、毛家庄等十多个村庄有张巡将军的“张爷”祭祀祠堂,秦城区南山的慧应山、四方堡、十方堂、金家庄等,有南将军的“二龙王”庙宇,天水乡有雷将军“灵源侯”之祠堂。笔者走访了天水乡的大量群众,妇幼皆知,异口同声说庙坪是“雷将军”,民间还有好多的动人故事传说。由此来说,天水乡庙坪“灵源侯高皇庙”致祀的雷将军已无疑也。但笔者还是发生质疑,需要人们进一步考证探究。其庙依山而建,坐北向南,有正殿三间,殿前建有长廊式卷棚古建筑,幽雅古朴,气势非凡。游人在来“天水关”观览,又登山而上,瞻仰拜谒,给人一种鼓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