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登陆 注册  高皇庙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天水镇门户网>> 站务管理>>同乡会倡议解囊地震倒塌槐花寺重建

同乡会倡议解囊地震倒塌槐花寺重建

作者:柴彦明 发布时间:2009-05-16 17:28:03阅读:7758 
 

 

以上三图为现在槐花寺的状况。

同乡会倡议解囊地震倒塌槐花寺重建

账号(老乡会发起的活动捐款已经截至,如果有捐款的老乡请到寺庙自行捐款,谢谢!)

各位同乡:

作为佛教俗家无辈次弟子,前生修来福缘,让弟子来代表天水镇佛教管理小组和同乡会发起关于“解囊地震倒塌槐花寺重建”的倡议,5.12特大地震,国之悲痛,举国同殇,多少生灵惨遭涂炭,天水关导致一女孩遇难,我佛慈悲,念苍生之悠,度化她早日超生。地震周年已过,天水镇迎来希望,重建家园,奔向新的生活。

然而,槐花寺福泽我镇,寺庙却在地震中倒塌,不堪入住,乡亲烧香难旺,阿弥陀佛、药师佛乃至释迦牟尼佛三尊圣像难耀普照之光。作为佛教弟子,深感痛心,希望同乡同仁、父老乡亲,慷慨解囊,修缮寺庙。

槐花寺坐落于天水镇西城门口,得名于寺内有两株粗壮高大的老槐树而,两棵老槐树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雄骨犹存。槐花寺是令善男信女肃然起敬、顶礼膜拜的圣寺。历经了数百年风雨的古槐,槐花的清香沁人心脾,浓密的槐叶,犹如祥云罩着天水镇上空。

  槐花寺相传创建于唐元和九年(公元814),重修于清道光年间。现存的殿宇都是清代建筑。主殿坐北向南,占地800多平米,现存古建筑12间。寺内布局严谨,格调清新。北三间为正殿,塑有大佛像及十八罗汉,东西各有三间殿宇,分别为三霄殿和火神殿。东殿三间,塑有天王及山神像。西殿塑天王及地藏王菩萨像。南面为财神殿,财神殿东西有钟楼、鼓楼及山门,后因年久失修而拆除。财神殿前有卷棚抱厦,曾有“平清顺理”四字匾额,今无存。

弘扬佛法,复兴传统文化就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当务之急。天水镇槐花寺历史悠久,是我镇保存较为完整的寺院。它建立于宋朝年间,是一个久经仓桑的寺庙。

诸位看到此,一定会广发善心,慷慨解囊,厚积福德,渡己消罪,求佛一拜,灭罪三千,有舍才有得。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

聪明智慧为何因,前世诵经念佛人我们并且还要请大德高僧为募捐者,祈福保平安,并建立功德牌,数目大的常为寺院护法,望诸位踊跃参与,我们还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让您的每一分前都用到地方上。一粒落地,万子归仓,滴水福泽,润泽一方。

凡捐赠者,我们将统一祈福 ,保佑天水镇兴旺,子民安康,保佑捐款者平安一生。

                               天水镇佛教管理小组(原天水镇文化站)

         发起人:

                                   天水镇老乡联谊会(天水镇网)

                                     公元二00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备注:捐款者在网络评论里注册,并留言捐款数额,各位捐款者务必保存好留言和汇款收据,将来核对数据。

天水镇网QQ群:21759029
天水镇门户网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天水镇门户网”的所有稿件和图片以及视频,其版权均属天水镇门户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稿件来源:天水镇门户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凡没有注明“本网稿件”及其它转载的作品,均来源于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与本网立场无关,本网对其观点和真实性不承担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发布或转载时间之后的30日以内进行。






新闻排行榜  天水镇网QQ群:21759029
· 天水镇同乡联谊会
· 天水镇网版权声明
· 天水镇网简介
· 申请友情链接说明
· 本网天水中学同学录正式开通
· 天水镇老乡联谊会qq群
· 天水镇参与魅力乡镇评选,请投票
· 天水镇网两周岁生日纪念封下载
· 免费给商家提供广告的公告
· 同乡会倡议解囊地震倒塌槐花寺重建
图片新闻

推荐新闻
· 关于征集天水镇文字图片视频的公告
· 老乡们快来领纪念品啦!
· 本网四周年纪念品设计公示
· 本站开通四周年活动细则
· 天水镇网两周岁生日纪念封下载
· 免费给商家提供广告的公告
· 天水镇同乡联谊会
 
收藏本站 
联系本站 站内搜索 在线投稿 在线管理
友情链接
 
           

主办:天水镇门户网 QQ群:21759029 QQ:342518627 邮箱:tscym#sina.com 站长:柴先生(微博 )
Copyright ©
2009-2020 www.tianshuizhe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水镇门户网(www.tianshuizhen.cn)版权所有

非政府网 琼ICP备16002010号-1 文化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