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雾蒙蒙,细雨霖霖。
汽车喘着粗气爬上西坡梁,我们下车站在梁顶,展眼眺望,群山峻岭,隐隐约约,时隐时现,好似仙境。当即想起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西坡梁就如一条巨龙横卧云雾之中,西面一条沟壑,白云翻滚,云浪起伏,高不知底,深不可测。我们打开“杜甫陇右行走路线图”,认为杜甫从“晨发赤谷亭”,途经西坡梁山下这道山谷,然后抵达铁堂峡的。
山谷深远,寒风凛冽,乱石纵横,车辆颠簸,一家人匆匆而过的情景犹如在我们眼前闪现。在这荒山野谷、与世隔绝的深谷里,诗人如此经受着“山深苦多风”的艰难旅途,怎不会让人心里难受,怎不让人忧心忡忡,小心翼翼地载着我们顺坡而下。铁堂峡是我的故乡,古时叫铁堂庄,距秦州城七、八十华里,属天水镇辖区,峡内有张家峡林、袁家河林、石滩村和赵家磨林等,峡口从平南镇的赵家庄入峡,出口为天水镇的石滩子村,青龙观崖下,峡长20华里,峡内有一马平川,有几十亩地。相传,姜维曾在这里安营扎寨、隐藏驻军在峡内把守“天水关”,一旦对方入关,部队是即上山锁门伏击,峡内还有“躲箭石”,《元一统志》载:“乱山深处一茅屋,原是姜公的隐居”。至于是不是姜公的隐居无资料可考。但这条峡谷历史上是秦州南下入蜀的官道,当年杜甫从这条峡谷穿行时,留下了一些民间传说,比如天寒地冻,杜甫一家人顺河道艰难而走,峡内一条河床冻结的冰如长长白蛇横在眼前,不料,拉马车的马在河道滑倒摔伤,杜甫怎么也拉不起,冷饿的孩子啕叫,杜甫无奈之下,来到峡内看守水磨的老人家,老人与老伴为杜甫一家做了饭,暖暖身子,又拿出骨药,灌给杜甫的马,只听马的骨节“喀嚓喀嚓”的长骨头,又用布条包扎好又继续前行,因而有“我马骨近折”的诗句。那个将马摔伤的地方叫“猫儿眼”,是峡内的一块巨石,又传说,与杜甫一家行走在此石处,当地人听见有猫叫的声音,震颤山谷,犹如地震,人们说那是贵人过路,山神土地神在迎接,后来才知是大名人杜甫。
雾还在弥漫,但有渐渐散开之势,下了西坡梁途经平南镇,进入峡谷,汽车行驶在宽敞的柏油公路上,原来峪谷里已是近几年修建的一条通往陇南一带和入川的柏油公路,当年河道里的小路已不见了,过去的公路在铁堂峡靠东的寨子梁,白露弯,黄家坪山上。汽车缓慢行驶,我们倚窗而观,边向前行驶边争论起来。有人说:“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是不是杜甫从赵家崖上山而又在豁口下山进入铁堂峡的,不然为何有“乘”,“乘”为“登”也。有人否认:不可能,当年杜甫直从峡口进入沟壑,“乘险绝”是指山势险要,而决不可能从登山而下山写“险绝”,因马车不可能“登”上去,又从这么陡壁的山上下来,争论不休。
随着谷深峡长,山岩高耸,座座犹如刀剑劈裂,壁色苍苍,积色如铁。果然,在峡内我们看到小巨石,远瞧真像一只猫在蹉,虎视眈眈,石上苔藓满坡,酷似猫的毛,河水从它身旁流过,周围草丛茂盛,山花烂漫,成为一大景观。联想当年杜甫的拉马摔伤和沿着这曲曲折折,蜿蜒如龙的河边山道,那颠沛流离,车马铃声及木轮车发出“吱吱”之声,还有那孩子饥饿啼哭、妻子愁眉苦锁,杜甫一脸无奈的情景,仿佛听到诗人在这沟壑底谷发出:“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的独白哀叹声。诗人在这艰难而行的崎岖山道上,又看到了“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的景色,修路纤纤,满山遍野,积雪皑皑,镶嵌峰巅,诗人在“惨不悦”的心态下又将这些景色描绘出了铁堂峡的奇特地貌,又感叹自己生逢战乱,流失飘零,于旅程的困境之中,不禁显起“盗贼殊未灭”的愤恨,那种直抒胸意,热血上涌,“回首肝肺热”的心境,给我们耳畔留下了如诉如注的心声。
我们边走边看,边议边想,细心观察,不远出峡口有座庙,据说祭祀的是瞧阳之战的雷万春将军,与张巡、南霁云等将军与叛军在瞧阳决战过,与杜甫同时代的人,成为历史有名的“瞧阳战役”。
走到峡口,又是两壁对垒,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出峡口一片阔天地,不远处望见小天水街镇房屋连片,树木掩映,鸡犬相鸣,灶烟袅袅升腾,一派和谐气氛。站在峡口又相观山上那座雷将军古庙,既然是与杜甫同时代之人,同样遭受战争的苦难,怀古遐想,不由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