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仅有731人的小村庄。从表面上看,小村庄一切“风平浪静”,还是那些错落有致的房屋,还是那些零星的树木,纯朴的村民们依旧日夜劳作,似乎没有什么改变。
但在村子里生活了70年的刘金元老人却道破了一个个变化———村子里的路铺上了沙石,房子翻修一新,地里种上了西班牙辣椒、变色豆,人们的口袋里有了钱,最主要的是村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的思想都变了,变得开放、上进……
这个村叫庙坪村,位于天水市秦城区天水镇,坐落在半山坡上。上个世纪70年代建造的独特民居经过重新修缮,墙面用白色涂料粉刷,远远望去颇有点江南民居的味道。
刘金元老人说:“三四年前,填饱肚子就不错了,现在手里还有了余钱。”
庙坪村多少年来以种植小麦为主,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村里的路被雨水冲出了沟壑,房屋慢慢地变旧变“老”,没有人在意这些,而村民们的日子几乎一成不变。
两年前,政府在村里开始倡导种植西班牙辣椒、芦笋、变色豆,村民们根本没有听过这些名字,抱着一试的心态种植了一点。
“没想到那些菜价格那么好,一年下来,我就把旧房子翻新了一遍”。村民武羊儿说。
目前,庙坪村共建成170亩西班牙辣椒园区,180亩芦笋园区,涌现出了一批经济大户。去年,带动村里人均增收200元,人均收入达到1568元。
往日的“风平浪静”一下子被打破,曾经墨守成规的村民们真正地触摸到了变化,同时开始追求更大的变化。在村支书武安营的带领下,村民们修建水利设施,解决特色蔬菜的灌溉难题,平整、拓宽、硬化通村道路和村中小道……
去年年底,庙坪村共修建水利灌溉面积300亩,沙化道路4公里,粉刷墙面17200平方米。
而相比这些变化来说,村里2006年初成立的农家书屋则成为了这个村子多少年来的新事物。约40平方米大的图书室,存有420多册图书。记者在图书借阅记录本上看到,截至2006年12月,借阅纪录已经超过4000条。
“因为我们村中学文化程度以上的有420多人,所以读书的人多”。村支书武安营说。
虽然书不多,但却让庙坪村的村民,特别是村里的年轻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以前读书不行,就下地干活,早早地娶老婆生孩子。而现在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到外面打工,村里的大人们也开始鼓励年轻人到外面去闯。
刘金元老人抽了一口烟说:“现在村里的人比以前忙多了。”
庙坪村的确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刘金元老人说还有很多没有变,而且不能变。“原来建造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居不能变,纯朴的民风不能变。”村支书武安营说。
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家完全有能力把旧房子推倒了建起新式的房子,但是庙坪村没有一家这么做,只是对旧房子做了修缮。为了整洁,粉刷了墙面。
村民安凤琴家的小院子全部用水泥硬化,院子里还围起一个小花园,两棵香花槐把整个庭院扮得十分惬意。当问起为什么不盖一座新房子时,安凤琴说:“那不划算啊,老房子修一修住着挺好,再说了,像有些村里盖的小洋楼咱们这里不适合。”
尽管多年来庙坪村的村民们习惯墨守成规,放慢了过上好日子的步伐,但却正是在那种环境下形成了勤俭节约、邻里和睦、互敬互爱的纯朴民风。
这种纯朴的民风在庙坪村日益变化的今天依然保持。“我们村里人的关系一直都很好,要是谁病了,我们都会去看,要是谁家需要帮忙,只要说一声就行”。安凤琴说。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庙坪村的房屋在慢慢变旧,而村民的生活却没有明显的变化。两年前开始,庙坪村人的思想开始变化,日子也越来越好,但是他们依旧保留了古老的民居,保留了纯朴的民风。